位於日本最南端的沖繩縣,同時也是物流、旅客聚集中心的那霸港,自15世紀由尚巴志統一琉球三山起,即與日本、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之間交易興盛,逐漸發展成琉球交易的據點。
在尚巴志以那霸港(現今的那霸碼頭)為據點之前,中山王英祖(1229-1299年)在泊港(現今的泊港碼頭)設立公館(泊御殿)和公倉(大島倉),作為王朝的國港使用,隨後在14世紀時開始和中國通商貿易。
1907年開始著手整建正規港灣應具備的設施,到1915年已可供3艘1,200噸級的船舶同時停靠。
之後歷經了數次擴建工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達到可同時停靠4,500噸船舶1艘、2,000噸級船舶3艘的規模。
但1944年那霸港遭到美軍空襲,設施被破壞殆盡,完全無法使用。
受戰爭摧殘的那霸港,在第二戰結束之後由美軍接收。美軍大規模整修那霸港、泊港兩個港口,使那霸港可以停靠20,000噸級的船舶,泊港能停靠3,000噸級的船舶。
1954年,那霸港北岸歸還予當時的琉球政府,而泊港則歸還給那霸市,由雙方各自運營管理。另一方面,隨著戰後沖繩經濟逐漸復甦,港灣貨物處理量與年俱增,自1965年起,僅靠既有的設施已無法負荷貨物處理量,擴大港灣的功能迫在眉睫。
擇定在安謝地區啟動新港建造計畫,於1969年開始動工,並於1971年,完成新港內的3座水深7.5m泊位以及 1座水深6.0m泊位,開始啟用相關設施。
1972年,緣於復歸日本的契機,那霸港北岸、泊港、新港全部交由那霸市管理,整合了3港的那霸港亦獲指定為重要港灣。
1974年所制定的那霸港港灣計畫,內容包含了為了整建可連結日本本土與鄰近亞洲各國和主要離島的流通據點,計畫新增浦添碼頭、增建波之上橋、泊大橋、名裏橋等橋樑,以期能讓市民生活水準大幅度提升並大力振興產業與觀光等的各項計畫。
到了1985年代,隨著逐步發展成物流據點,而面臨了貨物處理量大增、船舶大型化、運輸型態變化等問題,必須設法解決;此外,由於那霸市位於臨海地區,因此也開始被要求達成作為整建產業發展基礎以及建造居民休憩場所等功能。
為了滿足這些隨時代演進而出現的需求,1988年修訂了那霸港港灣計畫,將目標定位在擴大新港碼頭腹地、往浦添碼頭區北側發展兩大向。
隨後,以符合貨櫃船需求、重新開發泊港 碼頭,以及建造海濱公園、小型船停泊處等方案為核心,持續推動整建。透過「Tomarin」(泊港碼頭旅運大樓) 於1995年竣工、「波之上海灘辻地區」於1998年正式啟用等各項建設落成,在那霸港的腹地裡開創出充滿熱鬧氣息的空間。此外,新港碼頭也分別在1997年啟用了外貿貨櫃第1泊位、1998年啟用了橋式起重機1號。
2002年4月起,那霸港的港灣管理者,由原本的那霸市,改為由沖繩縣、那霸市、浦添市三個自治單位所組成的那霸港管理組合進行管理。
2003年,依據沖繩振興計畫中將那霸港建設成為國際型港灣的目標,著手修訂港灣計畫,以擴充那霸港具備國際型港灣應有的功能、促進國際觀光、振興旅遊產業、重整港灣功能、保護及創造環境,以及確保安心與安全等各個面向,訂立建設基本方針。
遵循修訂完成的港灣計畫,進行那霸港整建。2004年新港碼頭區架設橋式起重機2號機,2006年建造水深13m的外貿貨櫃第2泊位,那霸港活用了構造改革特別區域法作為國際貨櫃儲運場,成功實現儲運場民營化(那霸國際貨櫃集散站股份有限公司 )。
2014年至2015年之間,除了既有的2座橋式起重機外,再新增3號機、4號機,建立了單座泊位具有2座橋式起重機的最低整建水平體制。目前國際貨櫃儲運場已開設了外貿貨櫃定期航路(北美、近海航路、東南亞)。
2011年,臨港道路機場線與那霸西道路(那霸空海隧道)相繼開通,加上2018年臨港道路浦添線的開通,不僅強化了那霸港與其背後腹地間的物流,也提升了那霸港往來那霸機場與縣內各據點之間的交通便利性。
至於郵輪方面,2009年暫時啟用泊港碼頭的大型旅客運輸船泊位,而到了2014年4月正式啟用那霸郵輪碼頭,讓旅客在郵輪入港後迅速下船,利於提升觀光客對於到訪的便利性及滿意度。
1264年 | 居住在浦添城的中山英祖,將泊港(現在的泊港碼頭)視為國港,著手進行整建。 |
---|---|
1422年 | 統一沖繩本島的尚巴志王,將那霸港(現在的那霸碼頭)建設為與中國等地貿易的據點。隨後,那霸港發展成與東南亞和日本本土間的轉口貿易港,享有繁榮盛景。 |
1452年 | 在尚巴志第三個兒子尚金福王的統治時期,那霸港已超越泊港,成為琉球國內第一大港。此外,由於當時的那霸為四面環海的沙洲,因此中國人懷機建造了從久茂地的Chi-Ma-Sa延伸往那霸的安里橋(現今連結至崇元寺橋的海中道路「長虹橋」),自此之後,那霸港成為各國船舶停靠的港口。 |
1609年 | 薩摩軍攻打琉球,承認與明朝之間的貿易。 |
1853年 | 美國海軍將領培理來訪。拜訪首里城並製作本島周圍海域的海圖。 |
1879年 | 廢藩設縣。蒸汽船(當時稱為火車)進出港口。 |
1884年 | 開設日本本土至沖繩的航路(鹿兒島、大阪)。 |
1907年 | 建築港口是各任知事(縣長)的主要工作。奈良原知事運用國家經費,開始第一期築港工程,歷經日比、高橋兩位知事,到了1915年的大味知事任內終於完工,並架設了能停靠3艘1,500噸級蒸汽船的棧橋。 |
1921年 | 開始建造那霸港水深-7.5m的碼頭,於1925年完工。 |
1944年 | 那霸港遭到美軍空襲,港灣設施被破壞殆盡,完全無法使用。 |
1951年 | 美軍著手整建那霸港及泊港。 |
1954年 | 那霸港北岸轉讓給琉球政府。南岸指定為美軍的軍港區域。泊港轉讓給那霸市。 |
1969年 | 那霸市開始建造那霸新港(現在的新港碼頭)。 |
1972年 | 復歸日本本土前,為了統一管理與運營那霸港、泊港、新港,轉由那霸市負責管理整合了3港的港口,並成為現今的那霸港。 |
1974年 | 制定那霸港港灣計畫。加入波之上橋、泊大橋、名裏橋等橋樑建造計畫,以及實施以大幅提升市民未來生活水準、振興產業、觀光為目標的計畫。 |
1983年 | 新港第一防波堤完工。 |
1984年 | 新港碼頭區的碼頭(7.5m~11m)完工。 「波之上橋」開通。 |
1985年 | 「泊大橋」開通。 |
1993年 | 「名裏橋」開通。 |
1995年 | 「Tomarin」完工。 |
1997年 | 海底隧道工程開始動工。 貨櫃船專用碼頭(-13m)第1泊位開始啟用(9號碼頭)。 |
1998年 | 橋式起重機1號機啟用。 |
2002年 | 為了促進那霸港開發及利用,進而適當、有效率地進行管理與運營,沖繩縣、那霸市及浦添市三個自治單位聯合成立特別地方公共團體「那霸港管理組合」。 |
2003年 | 核准那霸港港灣計畫(修訂版),新增中轉港灣及海域保護區等定位。 |
2004年 | 橋式起重機2號機啟用。 活用特區制度,將新港碼頭區9號、10號泊位委託民間業者統一管理、運營的「那霸港公共國際貨櫃儲運場運營事業」,開始向國際招募負責運營的業者。 |
2005年 | 最後,決定由總公司設在菲律賓的全球化貨櫃碼頭營運公司ICTSI,與沖繩縣內6家港口運輸業者合資成立的「那霸國際貨櫃集散站股份有限公司(NICTI)」,擔任負責「那霸港公共國際貨櫃儲運場運營事業」的業者。並與那霸港管理組合簽訂租賃契約。 微幅變更港灣計畫,將建造大型旅客運輸船專用泊位的位置,從新港碼頭區變更成泊港碼頭區(若狹綠地前方)。 |
2006年 | 日本第一個單純由民間企業運營的儲運場正式啟用。那霸國際貨櫃儲運株式會社(NICTI)開始運營。期待以中轉貨物為主的貨物量在未來能大幅度增加,降低運輸的成本。 |
2009年 | 泊港碼頭大型旅客運輸船泊位暫時啟用。 |
2010年 | 【變更一部分港灣計畫】在臨港道路浦添線2.5km的計畫中,北側1.0km區段從原穿越海底變更為橋樑型式,並因此變更土地整建及土地利用計畫。 |
2011年 | 「那霸海空隧道」開始啟用。 |
2012年 | 【變更一部分港灣計畫】為了解決自新港碼頭往背後腹地交通流量上升的問題,並確保碼頭間的交通順暢,評估了臨港道路若狹港町線,並變更土地利用計畫。 |
2013年 | 「波之上海空公園」啟用。 |
2014年 | 「那霸郵輪碼頭」啟用。 橋式起重機3號機啟用。 |
2015年 | 橋式起重機4號機啟用。 |
2016年 | 【變更一部分港灣計畫】為能因應船舶大型化及郵輪需求大增,制定新港碼頭區的公共碼頭計畫及旅客運輸船碼頭計畫,並變更水域設施等計畫。 |
Copyright(c) Naha Port Author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