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那霸港的历史

那霸港位于日本最南端的冲绳县,是冲绳县物流及人流的中心,十五世纪尚巴志统一了琉球三山,从而使那霸港与日本、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繁盛,并发展成为琉球的贸易交往的基地。

此外,在尚巴志将那霸港(现在的那霸码头 )作为贸易基地之前,中山王英祖(1229-1299)曾在泊港(现在的泊码头)设立了公馆(泊御殿)及公仓(大岛仓),以作为王府的国港,并从十四世纪起开始与中国通商。

1422年前后的那霸港的画像(冲绳县立博物馆收藏)

1422年前后的那霸港的画像(冲绳县立博物馆收藏)
※点击图片即可放大浏览(禁止擅自使用图片)

战前的那霸港

真正的港湾设施建设始于1907年,到了1915年,港口已经能够同时停泊三艘1200吨级的船舶了。

1927年前后的三重城的景象

1927年前后的三重城(现在的那霸码头)的送行场面
栈桥架设之前,使用摆渡船将旅客及物资运送到停泊着的船上

后来,又进行了数次扩建工程施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停泊设施已可以容纳一艘4500吨级以及三艘2000吨级的船舶同时靠岸。

但是,由于1944年的美军空袭,那霸港的设施遭到破坏而无法使用了。

战后的那霸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到彻底破坏的那霸港被美军接管。美军对那霸港与泊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使那霸港与泊港分别能够停泊20000吨级与3000吨级的船舶。

1954年,那霸港的北岸被归还给当时的琉球政府,而泊港被归还给那霸市,并被分别进行管理运营。同时,随着战后冲绳经济的振兴,港湾货物吞吐量逐年增多,从1965年前后起,已有的设施已无法应对现状,因此,港湾的功能扩大便成为当务之急。
新港计划在安谢周边进行开发建设,并于1969年开始动工,到1971年,新港建设完成了三个水深7.5米的泊位以及一个水深6.0米的泊位,设施开始投入使用。

回归后的那霸港

1972年冲绳回归日本,以此为契机,那霸港北岸、泊港及新港开始统一由那霸市进行管理,实现了三港一元化的那霸港被指定为重要港口。

1974年制定的那霸港港湾计划,为构筑一个连接本土、近邻的亚洲各国以及主要离岛的流通基地,把浦添码头的建设新纳入计划内容,从而使波之上桥、泊大桥、NAURA桥的建设等能为其后的市民生活以及产业、旅游业的振兴发挥大的作用。
到了1985年后,随着作为物流基地的发展,那霸港必须开始应对随之而出现的货物吞吐量的增大以及船舶的大型化和运输形态的变化等状况。同时,因位于那霸市的临海地区,所以,那霸港也须要能为产业基础的建设以及为市民提供休闲场地发挥作用。
为应对这些时代要求,1988年对那霸港港湾计划进行了修订,针对新港码头地区的扩充以及向浦添码头地区北侧的拓展,确定了其在计划中的地位。
之后,那霸港以集装箱化的应对、泊码头的再度开发以及海滨公园与小型船只存放处的整建等为中心进行了设施建设,于1995年,“TOMARIN”竣工,1998年“波之上海滩辻地区”开始投入使用等,这些都为那霸港营造了热闹熙攘的空间。此外,在新港码头,外贸集装箱船第一泊位于1997年开始投入使用,1998年,龙门吊车一号机开始投入使用。

那霸港管理组合的成立

自2002年4月起,以往由那霸市管理的那霸港改为由冲绳县、那霸市及浦添市三个自治体所组成的那霸港管理组合进行管理。

那霸码头旅客候船处的外观

2003年,根据冲绳振兴计划,以那霸港国际流通港湾化为目标,以充实国际流通港湾功能、振兴国际观光及度假产业、重组港湾功能、保护及开发环境、确保放心及安全作为基本方针,对港湾计划进行了修订。
那霸港的整建是根据这一经过修订的港湾计划而实施的,2004年在新港码头地区完成龙门吊车二号机,2006年建成了水深13米的外贸集装箱船第二泊位,作为那霸港国际集装箱装卸中心,其利用了结构改革特别区域法,实现了装卸中心运营的民营化(那霸国际集装箱装卸中心株式会社)
从2014年到2015年,除了已有的两台龙门吊车外,三号机与四号及也开始投入使用,达到了作为最起码标配的一个泊位两台龙门吊车的作业体制。现在,国际集装箱装卸中心已有外贸集装箱船定期航班(北美、近海航线、东南亚)停靠。
由于2011年的临港道路空港线(临港道路机场线)、那霸西道路(那霸海空隧道)的开通,以及2018年的临港道路浦添线的开通,强化了那霸港与其后方区域之间的物流,并且,提高了那霸港与那霸机场及冲绳县内各基地之间的便捷性。
在邮轮业务方面,2009年泊码头大型客轮泊位被临时性使用,到了2014年4月,那霸邮轮客运站开始投入使用,邮轮进港后游客能够快速下船,方便了游客并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那霸港历史年表

1264年 以浦添城楼为居城的中山英祖将泊港(现在的泊码头)建筑成为国家港口。
1422年 实现了冲绳本岛统一的尚巴志王将那霸港(现在的那霸码头)作为中国贸易等的基地。之后,那霸港作为与东南亚及日本本土的贸易中转地而蓬勃发展。
1452年 到了尚巴志的三儿子尚金福王的时代,那霸港超越泊港而成为琉球国内第一港口。并且,那时的那霸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岛屿,因此,一个名为怀机的中国人建造了一条从久茂地的Chinmasa到安里桥(现在的崇元寺桥)的海上道路“长虹桥”,自那以后,那霸港成为诸多国家的船舶抛锚之地。
1609年 琉球被萨摩军降服,但与中国明朝的贸易交往得到萨摩藩认可。
1853年 美国海军提督佩里来岛,在造访首里城的同时,制作了冲绳本岛周边的海域图。
1879年 日本政府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被称为“火车”的汽船(轮船)开始进出港口。
1884年 开设日本本土至冲绳的航线(鹿儿岛、大阪)。
1907年 港口建设是各届知事的主要事业,奈良原知事使用公费开始第一期建港工程,后经过日比与高桥两届知事,到了大味知事执政的1915年,工程竣工,架设起了可供1500吨级的轮船三艘横向停泊的栈桥。
1921年 那霸港开始建造水深7.5米的泊位,于1925年竣工。
1944年 因美军的空袭,那霸港的港湾设施遭到破环而无法使用。
1951年 美军着手那霸港以及泊港的建设工程。
1954年 那霸港北岸被转让给琉球政府。南岸被指定为美军的军港区域。泊港被转让给那霸市。
1969年 那霸市着手那霸新港(现在的新港码头)的建设工程。
1972年 在回归本土的前夕,那霸市对那霸港、泊港及新港实行了三港一元化,以实施一体化管理运营,后成为现在的那霸港。
1974年 制定了那霸港的港湾计划。波之上桥、泊大桥、NAURA桥的建设等将为今后的市民生活以及产业、旅游业的振兴发挥重大作用等内容被纳入计划。
1983年 新港第一防洪堤建成。
1984年 新港码头地区的泊位(水深7.5~11米)建成。
“波之上桥”开通。
1985年 “泊大桥”开通。
1993年 “NAURA桥”开通。
1995年 “TOMARIN”完工。
1997年 沉管式隧道 工程开工。
第一个集装箱船专用泊位(水深13米)开始投入使用(9号泊位)。
1998年 龙门吊车一号机开始投入使用。
2002年 在促进那霸港的开发、发展及利用的同时,实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运营,以此为目的,冲绳县、那霸市及浦添市三个地方政府联合设立了作为特别地方公共团体的“那霸港管理组合”。
2003年 那霸港港湾计划(修订版)获得批准,那霸港作为中转港口以及海域保护区的地位等内容被纳入计划。
2004年 龙门吊车二号机开始投入使用。
通过特区制度的利用,那霸港就新港码头地区9号及10号泊位的运营者进行国际招标,以实现由民营企业对“那霸港公共国际集装箱装卸中心运营事业”进行一体化管理运营。
2005年 “那霸港公共国际集装箱装卸中心运营事业”的事业运营者最终被决定为“那霸国际集装箱装卸中心株式会社(NICTI)”,其由总部设在菲律宾的全球运营商ICTSI以及冲绳县内的六家港运业者的资本参与。该公司与那霸港管理组合签署了租赁合同。
港湾计划进行了小幅度修改,将大型邮船专用泊位的计划位置由新港码头地区变更为泊码头地区(若狭绿地前方)。
2006年 日本首例完全由民营企业进行的码头运营开始起步,那霸国际集装箱装卸中心株式会社(NICTI)的运营管理事业致力于通过以中转为主的货物量的增多来降低海上运输的成本。
2009年 泊码头大型邮轮泊位投入临时性使用
2010年 【港湾计划的部分变更】临港道路浦添线2.5公里的路线中,将北侧1.0公里路段的填埋变更为桥梁形式,并对造地及土地利用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改。
2011年 “那霸海空隧道”开始投入使用。
2012年 【港湾计划的部分变更】为应对新港码头至其腹地的交通量的增多,同时确保码头间的交通顺畅,对土地利用计划做了变更,确定建造临港道路若狭港町线。
2013年 “波之上海空公园”开始投入使用。
2014年 “那霸邮轮客运站” 开始投入使用。
龙门吊车3号机开始投入使用。
2015年 龙门吊车4号机开始投入使用。
2016年 【港湾计划的部分变更】为适应运输船舶的大型化以及邮轮需求的增大,对水域设施计划等做了修改,确定了修建新港码头地区的公共码头计划以及客船码头计划。